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实践为例
发布时间:2025-07-14作者:佚名 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注重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经营主体的支撑作用、产业帮扶的基础作用,推动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的联农带农机制常态化长效化,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共赢,为民族地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益经验。2024年,红河州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1元,同比增长6.6%。
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
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群众眼中,基层党组织应当成为一团火、一面旗、一块铁,充分发挥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基层党组织在联农带农中的作用,特别体现在领办农民合作社(强村公司)上,把土地、技术、市场、人才等要素组织起来。近年来,红河州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强村公司)的方式主要包括基层党组织直接领办、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合作社(公司)成立党支部、派驻党建指导员、在合作社(公司)内发展党员等。全州选拔1083名党组织书记依法担任合作社理事长,3996名村“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管理层交叉任职,选聘1200余名优秀人才担任合作社辅导员。如,开远市黑泥地社区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引领下,2024年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274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6万元。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镇普角村广西寨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社员由成立时的9户增加到140多户,带领群众种植板蓝根、油茶、人参果、杉木等经济作物2.5万亩,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万元。蒙自市西北勒乡由5个村抱团创办村集体水润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带领群众发展苹果产业,2024年实现利润175万元。截至2025年6月,红河州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629家中,实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032家(覆盖率83.55%),党组织领办公司也有340家,且有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规模以上企业。2024年度,全州纳入农经统计的1218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51.41万元。
红河州的实践经验说明,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倡导百花齐放、多措并举,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服务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实力,也实现帮扶项目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骨干作用,注重在村组干部中发现和培养更多的明白人带头人,落实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就以行政村为单元组建农民合作社,需要以乡镇为单元的就组建跨合作社联社或强村集体公司,努力实现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0版向2.0版强村公司的跃升。要强化基层组织在联农带农中的引领作用,统筹实施好“头雁”项目、“耕耘者”及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同时落实支持青年创业兴乡行动,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文化能人、乡村工匠、带货主播等到乡村创业,将内培与外引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要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帮扶项目资产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除少数因项目涉及多个村集体经济需乡镇统筹外,权属和收益尽量下沉到村,确权到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收益权量化到成员,在充分尊重成员意见的基础上将集体收益用于产业基础设施、项目运营维护、村级公益事业、特殊群体帮扶以及村组干部奖励等,确保产权清楚、责任明晰、利益共享。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农民增收需要党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和引导,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从根本上实现从“要我发展”“要我致富”到“我要发展”“我要致富”的转变。实践中,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防止大包大揽而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红河州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注重让农民主动参与,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企业和农户的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农户能干的事尽量让农户干,企业擅长的事让企业做。特别是生产环节,尽量让农户发挥作用,实现自我价值。如,石屏县针对有产业发展意愿且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将产业奖补项目实施划分为生产性成本补助和奖励金,首先给予600元的生产性成本补助,然后根据农户产业收入实效阶梯性兑付600元至1200元的奖励金,有力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建水县创建“巧媳妇金剪刀”疏果队劳务品牌,组织一支5000余人的乡村工匠骨干队伍,到全国各地的葡萄产区开展葡萄修枝、疏果等专业化服务,每年可带来10亿元以上的务工收入。
红河州的实践经验说明,不断完善群众增收的联农带农机制,必须正确处理加大外部支持力度和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关系、政府主体责任与群众主体作用的关系、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与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的关系,切实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户自主选择经营方式,在形式和规模方面,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搞“一刀切”,通过股份合作、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开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支持有条件的小农户成为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再办企业、加工业、销售业,尽可能让农民参与到农业全产业链中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推动农民实现从知识、素质、技能等的全面提升,实现从受益者到参与者、推动者的根本转变,真正成为农业经营的主力和主人。
发挥经营主体的支撑作用
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户和农业,在产业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红河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壮大,逐步形成以大型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型行业先进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为基础的联农带农链式发展格局。如,泸西县小香葱产业联盟有效联动产业链上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群众组成发展共同体,全县小香葱实现年产值36亿元,带动5万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收。弥勒市小河边村因地制宜发展玫瑰花产业,引进6家企业,培育市场经营主体139户,种植玫瑰3500亩,亩均鲜花产量达2吨以上,全村玫瑰花产业年综合产值近1亿元,人均年收入突破6万元。石屏县牛街镇先后引入辣椒加工厂、紫薯加工厂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特色产业独树一帜、新兴产业后来居上的产业布局。截至2025年6月,红河州引进培育农业企业14939户、培育合作社3629个、培育家庭农场493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7户。
红河州的实践经验说明,要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以内提素质、外强能力为重点,完善制度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健全指导服务体系,推动新型经营主体由追求数量向量质并举转变。创新指导服务内容,按照土地流转、吸纳就业、生产托管、订单收购、收益分红等类别,对带动农户增收成效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项目奖补、用地保障、金融扶持、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具备条件的村组创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加工车间、冷链物流等产业设施,通过政府扶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加快形成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的利益机制。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在投入各类资金、实施帮扶项目中,把市场经济意识带到乡村,把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乡村,把更多就业岗位留给农民,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的有机统一。同时,要设置好资本下乡的“防火墙”,防止工商资本“跑马圈地、圈而不种”、把农民“挤出去”,切实保护好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长远利益。
发挥产业帮扶的基础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近年来,红河州结合地域发展实际,确定了粮食、茶叶、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中药材、生猪、牛羊、烟草、天然橡胶、乡村旅游等11大重点产业,基本形成以蔬菜、水果、中药材、奶业、花卉等为主导产业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夯实了富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如,元阳县探索培育“集装箱+陆基圆池+哈尼梯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冷凉水资源,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实现生态保护与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蒙自市探索蓝莓产业“622联农带农”模式,蓝莓销售收入按照农户60%、村集体企业20%、龙头企业20%的比例进行分配,带动5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2024年,红河州特色产业优势凸显,粮食播种面积达583.39万亩、总产量189.04万吨,水果种植面积315万亩、产量383.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65万亩、产量493.89万吨,蔬菜、水果畅销全国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直供大湾区”的核心基地。
红河州的实践经验说明,产业发展要结合各地实际,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有市场的优势特色产业,把推动农民增收与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利益联结不仅要联得上、更要联得久。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加快构建农产品和农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供应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坚持稳扎稳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充分认识产业发展的周期性、系统性,持续夯实、不断巩固产业发展基础,着眼全产业链不断深耕细作。对一些拿不准的产业项目,要善于运用“试点先行”的科学方法,确保干一件是一件、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最新信息
- 2025-07-14巨菌草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总...
- 2025-07-14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 2025-07-14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党支部召...
- 2025-07-14云南省牟定县生态畜牧产业...
- 2025-07-14云南咖啡品牌活动启幕
- 2025-07-14云南省第二十二届职工职业...
- 2025-07-14云南农垦热作病虫害监测与...
- 2025-07-14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农业老专...
- 2025-07-14云南省第二十二届职工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