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从一粒种到“万千好粮”
发布时间:2025-01-08作者:佚名 来源: 咸阳市农业农村局
立冬过后,刘新志一刻不得闲。修农机、备化肥、囤种子……尽管忙得像陀螺一样,但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地里看看庄稼长势。
“这才多长时间,麦苗就长得这么高了。看这分蘖情况,亩产低不了,明年又将是个丰收年!”拨开一簇麦苗,叶子黑旺、根茎粗壮,刘新志心里美滋滋的。
一粒好种,万千好粮。今年59岁的刘新志是乾县城关街道木卜村人,也是咸阳市乾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庄稼打了几十年交道,地咋拾掇,该下啥种,他心里比谁都有谱。窍道归窍道,但有一点,刘新志深信不疑:没有好种子,哪来的好粮食?
选对种子底气足
9月25日,乾县城关街道巨洲村的玉米地一片金黄。机声隆隆,几台玉米收棒机在地里来回穿梭。不一会儿,沉甸甸的玉米棒子便从卸粮口倾泻而下,落在一旁停着的三轮车上。
收满一车后,三轮车沿着田埂往出开。路边,正在排队的另一辆车又进了地。就这样,连着拉了十来车,这片玉米才收完。看着最后一辆车开出地头,刘新志和农机手白光辉没有着急走,而是从南到北在地里仔细地走了几圈,看有没有漏掉的玉米棒子。
“今年这玉米长得好,一粒赛一粒,咱这苦总算没有白下。”刘新志拾起一个棒子,拨开外皮,露出的玉米粒齐齐整整、又大又黄,“多打粮、打好粮,种子是关键。多亏咱今年选的种子好!”
庄稼要高产,离不开种子的核心力量。刘新志是种地“老把式”,今年合作社的1300亩地主要种的是“良玉99”。
“这个品种的玉米好伺候。”刘新志说,“‘良玉99’上市已经十几年了,是个‘铁杆’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抗病性强、好管理,在农户中很受欢迎。”
除了“良玉99”外,刘新志还种了一部分“黄金粮MY73”。“这是玉米品种里的‘新秀’,成穗大、结籽好,抗病一流、高产优质。今年试种了一部分,产量还不错。”在刘新志看来,只要种子选得好,销路一点儿也不愁。
一粒良种藏着增产的“基因”。务了几十年庄稼,刘新志深知这个道理。尤其是2012年成立合作社、开始粮食规模化种植后,他更加注重种子的选择。这几年,不管市面上出了啥玉米、小麦新品种,他都要选几样在地里试一下。
“啥叫好种子?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要把这些综合在一起。种子选对了,收成就有把握。”看着眼前刚收完的这片地,刘新志底气十足。
用好技术年年丰
玉米收完了,地也整了,紧跟着就该种小麦了。四五台播种机齐下地,只用了不到3天时间,1000多亩地就种完了。
在木卜村,刘新志不光是个能行人,还是个爱折腾的人。几年前,当地好多农户还在用传统播种机种麦子的时候,他就从外面引进了一台“洋机器”。
那是一台红色的宽幅沟播精量播种机,机身高大、轮胎粗壮,车前还带了一排间距统一的小轮子,很是“拉风”。地头一停,机手调试好机器、装好肥料和种子,播种机“突突突”一走,就实现了开沟起垄、种肥同播。
传统的麦地都是平平整整,可这台机器走过的地方却是一道道沟垄。这样的地能出好苗、种好麦吗?虽然别人有疑虑,但刘新志却一点儿也不担心:“这是省上才出的新机器,有啥可操心的?”
2021年9月,陕西开始大力推广应用以宽幅沟播为主的“3335”小麦高产技术模式。随后,一辆辆复合式、自走式、无人驾驶式小麦宽幅沟播机陆续开进田间地头。
考虑到合作社种的地越来越多,刘新志又买了几台播种机。秋播时,他的几台机器成了“抢手货”。不光木卜村的村民排队等着种麦,就连附近几个村也有人打电话提前预约。
要种好粮食,科技支撑是关键。这几年,刘新志将农机农艺深度融合,通过引进新品种和小麦宽幅沟播技术、玉米增密度集成技术及配方施肥、精耕细作等,粮食产量越来越高。
“今年,合作社种的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最高亩产1300斤,比咱这儿的平均水平高了200多斤。”用上了好技术、打出了好粮食,刘新志对这些地越发上心了。
今年国庆假期,刘新志一天都没歇。调试机器、面试机手、协调地块……忙起来的时候,他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等明年6月,麦子收到手,我才能彻底把心放肚子里。”刘新志说。
走对路子稳增收
往年快种麦的时候,65岁的杨迎团不是骑着摩托车买种子化肥,就是村里村外跑着联系播种机,样样都得操心。可是这两年,农活紧了,他反而闲了,还给亲戚家照看起了农场。
在乾县梁村镇芝兰村,杨迎团有48亩地。每年种子、农资、收割等费用算下来,一亩地至少投资500元。
“这些地以前自己管时,亩产 900 斤就到头了。交给合作社托管后,最低都在1100斤。”自从2022年加入合作社后,老杨一下子轻松了,“咱只要交点托管费,啥都不用管,省心省力。”
产量上去,费用反而降低了。一加一减,每亩地增收二三百元。这笔账,老杨算得清清楚楚。“我们村每10户选出一名代表,跟合作社联系协商种啥种子、用啥化肥农药。”杨迎团说,“经过协商后,一亩地费用多少,大家心里明明白白,都争着让合作社来托管。”
“农忙时打个电话,合作社就给咱把地种了。收的时候,只用拿着袋子到地头装粮就行。”和老杨一样,木卜村杨西和的6亩地也交给了刘新志的合作社托管。不仅如此,他还带机入社,成了合作社的一名机手,一年收入十来万元。
土地托管、代管、流转,这是刘新志摸索出来的一条粮食种植新路子。经过十多年发展,合作社目前有农机具94台(套)、社员326名、农机手54名,每年向社会提供生产、耕种、管收机械作业服务面积10万亩。
农户是轻松了,但刘新志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每年托管土地5000多亩。老百姓把地交给我,就要让大家放心。”这两天,刘新志又投资300多万元,购置了大型小麦玉米多用收割机、秸秆捡拾打捆机及植保无人机。
“等这些机器到了,往地里一开,不光解放双手,还能稳稳增收。”刘新志想着,把土地托管这条路走下去,往后的农民,可能个个都是“甩手掌柜”。
最新信息
- 2025-01-09米脂:一粒小米的产业链之...
- 2025-01-09“一个苹果”串起的产业链...
- 2025-01-08富阳:场口镇东梓关村民宿...
- 2025-01-08榆林好物亮相杭州,全国年...
- 2025-01-08富县:果业取佳绩 硕果累...
- 2025-01-08延长:严格开展节前抽样检...
- 2025-01-08延安:甘泉县踏雪送技助力...
- 2025-01-08组织案件回访监督 严格规...
- 2025-01-08【问计问需下基层 助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