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农业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社服务 > 泉州市惠安县:创新农田连片整治 提升耕地粮食产能

泉州市惠安县:创新农田连片整治 提升耕地粮食产能

发布时间:2023-11-26作者:佚名 来源: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近年来,泉州市惠安县围绕“改大、改水、改路、改土”整体理念,重点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出一条全域推进、滚动开展农田整治新途径,实现旱涝保收、粮食高产稳产。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共13.28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5.8%,已实现全县粮食连续7年增收。

  一、把牢“一个关键”,推动耕地经营权集中流转。先后出台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粮食规模生产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黄塘溪两岸乡村振兴绿色示范线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工作方案等若干措施,大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中流转,为农田连片整治项目的落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全县目前累计集中流转土地6.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4%。

  二、统筹“两个整体”,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一个主体整体推动实施。由国有企业惠安文旅集团专门组建成立泉州市新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农田连片整治项目承接主体,对黄塘溪两岸的黄塘、紫山镇域12个村4300亩耕地进行集中流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二是一套标准流域整体推进。依托黄塘溪沿岸集中流转耕地作为载体,结合惠安黄塘溪沿线田园风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着眼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按照土地平整田格化、渠系布局框架化、道路建设网络化标准,统一规划设计,分批分项目实施农田整治与改造提升,解决田块碎片化、零乱化格局,提升黄塘溪流域农田建设水平。

  三、聚焦“三个改变”,多方筹措农田建设资金。一是用活债券资金,实现“小丘”变“大田”。利用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前期先行投入277.43万元开展土地平整工作,整治耕地829亩,实现“小丘变大田”。二是争取补助资金,推动“农田”变“良田”。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将该地块纳入市级农田连片整治项目,向上争取补助资金341.97万元,清淤池塘1座,改建排灌渠道4条1.12公里,改建田间路17条7.56公里,夯实农田基础设施。三是吸引社会投资,实现“良田”变“钱田”。由国有企业与惠安县盛丰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撬动企业自筹资金580多万元,开展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建设,提升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将原来的零散杂地、闲田变成农民增收的“钱田”。

  四、创新“多种模式”,确保粮食稳产增收。一是发展连片种植。推行“农企+村集体+农户”集约流转土地模式,将碎片化农地集中连片,推广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模式,提高亩产收益。二是探索水稻旱作、海作。突破“旱地种薯、稻播水田”和“水田才可机插秧”固有种植模式,在全国率先尝试并推广旱地无水机插秧新栽培技术,引导1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6个镇19个村利用22片胡萝卜基地扩种“旱稻”,总面积超3600亩,预计年产量1800吨以上。海作方面,探索特色种养改良盐碱地发展模式,盘活入海口400亩盐碱地,引进适合种植的“海水稻”品种,在昔日贫瘠荒芜的盐碱地上种出水稻(预计亩产800斤),让盐碱地变“良田”。三是推行“粮菜”轮作。在水田上利用晚稻(再生稻)收割后至次年早稻播种前冬春两季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生菜、花菜、辣椒等,形成“菜-稻-稻-菜”轮作模式;在旱地上利用胡萝卜采收后的夏季休耕期旱作水稻,形成“胡萝卜-旱稻”轮作新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每季每亩比夏季休耕增收稻谷550公斤,每亩增产胡萝卜300公斤以上,相关经验做法获全省推介,今年还推广旱作区菜粮轮作旱稻种植面积3500多亩,实现粮菜“双丰收”。

  附件下载:


原文链接:http://nynct.fujian.gov.cn/xxgk/gzdt/qsnyxxlb/qz/202311/t20231124_630769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